领导交代的工作落实不下去,无非这五种情况,说得很透彻

第一,决策不科学,无法落实。

科学决策是抓落实的源头。决策是否科学,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:一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;二是是否符合发展阶段;三是是否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。如果我们仅凭一己之好、一己之私,只强调主观认知,而无视事物自身规律,拍脑袋、想当然地作决策,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事与愿违、南辕北辙;如果我们脱离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,逆大势而为,终将事倍功半;如果我们不能兼顾各方利益,寻求各方利益的“最大公约数”,必然会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,使工作推进显得困难重重,甚至半途而废;如果我们热衷于搞形式、图虚名、玩花架子,基层群众心理上会反感抵触,行动上会糊弄应付;如果我们抱着“老皇历”不放,不能够与时俱进,基层单位必然虚与委蛇、敷衍了事。凡此种种,都是在决策环节出了问题,最终造成工作难落实、不落实。

第二,职责不明确,无人落实。

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、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,政府管理的幅度和难度越来越大,政府内部分工越来越细,部门内部分工越来越专业,一方面适应了精细化、专业化的管理要求,另一方面又派生出责任边界不清、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,有的人不干事,有的事无人干。一些部门遇见好事抢着管,碰到难事“踢皮球”,导致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。

第三,能力不适应,无力落实。

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,新的经济形态、经营模式,逐渐拉平了城市在地域上和层级上的差别,大家习以为常、得心应手的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,传统的思维方法和行政方式被打破,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,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适应新形势、不熟悉新产业、不懂得新趋势、不胜任新工作的问题。仅靠热情、奉献,只凭刻苦、拼命,无法替代专业素养和科学方法,专业能力不足,使一些干部工作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
第四,导向不正确,不愿落实。

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,正确的政绩观没有植根到思想深处、灵魂深处,反映在具体工作中,就是在对上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问题上、处理好小团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关系问题上,左右摇摆,甚至本末倒置。由于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在实际工作中,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,尚未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,领导的看法和群众的测评仍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工作中起关键作用,客观上诱导了一部分干部热衷于向上跑关系、找门路,一部分干部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广结人缘、当老好人上,抓落实的动力和精力明显不足。奖惩机制本身的问题也影响了工作落实。一方面奖励泛滥,导致各类先进表彰的激励、示范作用大大降低;另一方面惩戒不足,对落后和平庸缺乏有力的监督、惩治,形成了机关庸、懒、散、软风气的“破窗效应”。尽管不求上进、得过且过的人是少数、非主流,但其“破窗效应”很坏,必须采取有效得力措施,迅速改变这种状况。

第五,政治缺担当,不敢落实。

发展中的困难、改革中的矛盾、工作中的风险,是党员干部在实践中的一种常态。往往是发展的步伐越快,累积的矛盾越多;推动的力度越大,潜在的风险越大。一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,忘记了入党的誓言,忘记了肩负的责任,明哲保身,不敢担当,不敢碰硬,不敢坚守原则,造成一些开创性的工作、克难性的工作、创新性的工作停滞不前,贻误大好发展时机,把一些小问题拖成大问题,累积了社会矛盾,加剧了发展风险。追根溯源,才能抓住根本、对症下药、正本清源。各级领导班子要从本地本单位发展实践和干部队伍实际出发,对照剖析,深刻反思,找准问题,抓住关键,真正使抓落实不再成为难题。


免责声明

   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华采传媒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!

相关文章

在线客服

文案代笔联系微信